学院介绍

体育学院(公共体育教学部)简介


绍兴文理学院体育学院前身系绍兴地区师范学校体育科。1996年绍兴文理学院成立后,历经公共体育教学部、体育系,至2004年成立体育学院。2017年体育、教育、心理三大学科专业合并为教师教育学院,2025年恢复体育学院设置。

目前,体育学院设有体育系和公共体育教学部两个教学部门。体育系设有体育教育专业,该专业是我校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。1977年绍兴地区师范学校体育科开始招收体育教育专业中专生,1979年招收大专生,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。2024年,体育教育专业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。2019年,开始招收学科教学体育方向研究生,2024年获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。体育学院先后培养了近4000名体育人才,是浙江地区体育人才重要培养基地。

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4人,其中专任教师39人。专业教师中有教授5人、副教授13人;有博士7人。专任教师队伍中还拥有国际级运动健将1人、国家级运动健将3人、一级运动员7人;有国家级裁判员2人、一级裁判员10人;浙江省“三育人”先进个人1人、省教坛新秀1人、校 “树人奖”获得者1人。中国女排原主教练俞觉敏、首都体育学院原副校长王凯珍等行业权威专家担任学院讲座教授,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与业务指导。学院通过内培外引、柔性引进等方式,逐步形成一支团结协作、乐于奉献、业务精湛、多元发展的师资队伍。

体育学院赓续越地百年体育师范传承。坚守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根本使命,恪守“厚德砺学、自强不息”的院训精神,坚持“以德化人、以技立人、以体育人”的人才培养理念,坚持以专业建设为核心、学科发展为引领、社会服务为导向的发展思路,推动人才培养层次持续跃升,形成“本科-硕士”一体化培养体系。

在学科建设中,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,体育学科联动教育学、医学、心理学等构建交叉研究体系,形成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、运动损伤防护与治疗、体育赛事运营与社会效应、运动锻炼与健康促进等稳定且具特色的研究方向。体育硕士点的获批进一步完善了本科教育、硕士培养的学科链条,助力体育学科跻身省内同类高校先进行列。近五年,学院教师科研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效能同步提质。学院教师在《体育科学》《体育学刊》《心理学报》《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》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,出版专著及教材5部;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、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等省部级课题5项,获民政部理论政策研究三等奖1项; 1项咨询报告被浙江省社科联采纳。

体育学院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为绍兴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中心仪器设备总值超600万元,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。涵盖运动解剖学、运动生理学、运动康复学等专业实验室,为运动康复与防护硕士方向提供专项实验支撑,同时保障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需求。

体育学院建有一流的体育场馆和设施。体育场馆总建筑面积13.39万平方米,其中室内场馆面积6.21万平方米,包括标准游泳馆、体操馆、乒乓球馆、羽毛球馆、篮球馆、排球馆等专项运动场馆及体质健康测评促进中心和体能训练中心;室外场地面积7.18万平方米,涵盖标准田径场、足球场、网球场、极限运动场地、篮球场等标准化场地,有效保障了体育教学、训练和广大师生体育锻炼需求。

体育学院设有武术、龙舟、龙狮、田径、气排球、排球等10余支运动队,其中武术、龙舟、气排球等项目是我校优势和特色项目,多次在各级各类赛事获得优异成绩,近五年有200余人次在省级及以上比赛中获得奖牌,充分展示了我校学子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竞技水平。

体育学院主动对接区域体育与教育事业发展需求,积极开展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,参与地区赛事运营、科学健身、全民健身模范市建设等工作,逐步打造出系列校地合作社会服务品牌。

当前,学院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和师范专业认证为契机,锚定省内一流、特色鲜明的发展目标,实施“专业建设顶天、社会服务立地”双轮驱动战略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强化体育教学理论、运动康复等特色方向科研攻关;拓展校地合作领域,聚焦地方发展需求,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科竞争力,助力学校建成国内一流的城市综合性大学,努力为浙江体育强省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。